傳統技藝炒出武夷巖茶萬千滋味
2020-09-04 19:52:45 作者:農村青年雜志 點擊:219

翠竹高挺,綠樹掩映,一條清澈的小溪盤旋流淌。藏在林中的工作室,鳥語蟲鳴,清新的空氣夾著香甜的茶香,沁人心脾。在工作室門口,一張張圓形的竹匾上,正晾著剛剛采摘下來的茶青,幾名穿著紅色工作服的青年學徒穿插其間,翻看著“金葉子”。這里,是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街道“季素英制茶大師工作室”。“做茶要等到晚上,通宵做茶是我們的家常便飯。”工作室負責人季素英,是武夷巖茶(大紅袍)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葉啟桐的弟子,也是“南平市五一勞動獎章”獲得者、南平海峽茶業交流協會青年聯合會的發起人之一。季素英小時候與父母一起在自家的茶園勞作;2003年起,她開始學習做茶工藝;2007年,她創立茶企“其云”;2009年起,她師從葉啟桐。如今,季素英在武夷茶界已小有名氣。

武夷茶人進行萎凋制作
作為國家級非遺技藝,武夷巖茶做茶工序繁瑣,采摘、開篩、晾青、做青、揉茶、揀茶、焙茶等多道工序缺一不可。僅這樣一個流程下來,大約就需要兩天兩夜的時間。“武夷巖茶的制作講究‘火候’。比如采茶一般采摘三到四葉,晾青一般要等到葉片柔軟失去光澤,萎凋則還要控制好溫度和濕度,然后通過反復搖青讓茶葉和篩子摩擦發酵,緊接著還有高溫炒茶,手工揉茶等環節。”季素英認真地講道。夜里12點多,到了季素英“露一手”的時候——炒青。只見她將茶青倒入一口大鍋中,快速地翻炒,微微的蒸汽夾著茶香,在嗞嗞的響聲中升騰。幾分鐘后,她迅速將茶青取出,放在揉茶笠中揉捻。這幾步,一氣呵成。

季素英展示傳統殺青工藝
臺上一分鐘,臺下十年功。手工炒青,不亞于火中取栗,這是因為炒青者需要在高達200多度的炒鍋中,快速翻炒入鍋的茶青。翻炒的次數、時間的長短,都需要根據不同的茶葉品種、不同的山場、天氣而進行調整。“因為溫度太高,技術把握不好,剛開始學習炒青時,我也很容易受傷。”季素英笑言,做學徒的時候,她手上也經常被燙出泡來。“武夷山的茶品種繁多,要把每一種茶都做好,在傳承好傳統技藝的同時,還需要每個茶人長時間地探索和積淀,總結提煉出自己的經驗。”季素英說,武夷茶品種數百,滋味萬千,而制茶之路艱辛漫長,不僅要有熱情,更要有定力。從學徒到大師,季素英也承擔起這項非遺技藝傳授的擔子。目前,她已收下16名弟子。“讓武夷巖茶手工制茶技藝一代一代有序傳承下去,這是我的夢想,也是我的使命。”季素英說。
終審:藺玉紅審校:李志國 劉朱嬰編輯:胡曉榮
請添加傳茶網-莉娜微信加入微信群,
微信: 9314344添加傳茶網-莉娜個人微信,長期游歷于全國大茶區茶山,賣茶、喝茶、也交茶友!

識別二維碼添加莉娜微信 茶行業沉淀十五年
想了解更多茶葉、普洱茶、單株知識
她會告訴你
▼

深度交流
加
莉娜微信
9314344

